呼和浩特市文物资源富集,拥有不可移动文物点1534处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,更有战国、秦汉、北魏、金、明历代长城蜿蜒伸展约655公里。在这广袤的平原之上,近百座城池如繁星般闪烁又消逝,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变迁。
战国秦汉时期的“云中郡故城”,赵武灵王胡服骑射;北魏“盛乐古都”,作为北魏王朝的发祥地,见证了鲜卑族的崛起与汉化进程,是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;辽金元时期的“丰州城”,展现了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碰撞的盛景;明代“归化城”和清代“绥远城”,更是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,这些古城,犹如一部部生动的史书,照亮了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”的渊远脉络,成为北疆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与关键载体。
它们不仅展示了呼和浩特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团结统一的精神。
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:见证民族融合的历史长卷
土城子遗址是内蒙现存边界较为完整、建都时间最早、城镇建制沿革历时最长、行政级别变化最为丰富、在地民族最为多样的北方都城遗址。它历经西汉定襄郡治、北魏第一都城、唐代大都护府之首、草原丝绸之路的商贸中心,实证了自春秋时期以来民族融合进程,是中国北部边疆治理体系的高度体现。这里集草原文化、农耕文化、黄河文化、长城文化等于一体,生动体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,堪称首府第一城、北疆文化明珠。
2001年,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17年,列入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。2025年6月,成功创建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。遗址现场展示采用本土作物进行大地景观标识,展示四城嵌套、道路格局等内容,匹配各城址历史文化特色,增强文化体验。游客们漫步在遗址公园中,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,亲身感受着民族融合的波澜壮阔。盛乐博物馆馆藏文物1608件(套),采用多样化手段,全面展示了遗址历史文化与考古成果。从精美的青铜器到古朴的陶器,从珍贵的金银器到独特的石刻,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诉说着过去的故事。
大窑遗址公园:探寻人类起源的神秘窗口
大窑遗址坐落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保合少镇大窑村南山,年代跨越旧石器时代早期、中期、晚期至新石器时代,距今约50万年,是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,也是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重要旷野型遗址之一。1988年,大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备与建设,于2025年5月18日,大窑遗址公园初步对外开放。走进大窑遗址公园,仿佛穿越时空隧道,回到了50万年前,古人类在此采石制器,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。公园内精心打造的展示区域,通过实地考古地层剖面、冲沟断面展示、观景台,“石启北疆”专题展览,生动再现了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和制作石器的过程。
站在观景台上,与巍巍大青山遥遥相望,能够俯瞰呼和浩特全景,周边是郁郁葱葱的松树林,脚下是几十万年的地层堆积和部分散落的石器,游客们能够从中窥探远古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技能,感受远古时代的魅力,领略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。
清水河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:打造长城文化的创新体验
清水河明长城防御体系始筑于明成化年间,完备于嘉靖中期,万历时期大规模修葺并增建空心敌台,属山西镇防御核心。2020年,小元峁长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,其防御布置密集,含1段墙体2005米、3座敌台、8座马面、6座烽火台,扼守偏关与清水河交界要冲。
2024年10月,建成“好汉山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”,总投资1.37亿元,依托栜木塔村窑洞改造为文旅综合体。公园创新开发互动影院、长城栈道、沉浸式影院、马市互动体验、实景演绎、写生基地等多元化业态,让游客在欣赏长城壮丽景色的同时,能够深入体验长城文化的内涵。游客们可以沿着长城栈道漫步,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;在互动影院中,通过高科技手段了解长城的历史故事;在马市互动体验区,仿佛穿越回古代,体验热闹的马市交易场景。这些多元化的业态,不仅有效改善了旅游条件,串联沿线景点村落,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,还让长城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。
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博物馆:展示长城文化的璀璨窗口
呼和浩特市长城文化博物馆总投资2596.08万元,202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。博物馆设计融合长城元素,锈石与玻璃长窗的搭配,既体现了长城的古朴厚重,又展现了现代建筑的时尚感。
展厅面积1500平方米,展陈涵盖中国长城、内蒙古长城、呼市长城、交融汇聚、长城保护等篇章,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、生动的图片资料和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,全面展示了长城的历史演变、建筑特色、文化内涵以及在民族融合、边疆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开放迄今,已接待游客13,000人次,成为了人们了解长城文化、感受北疆魅力的重要场所。
白塔火车站旧址:铭记铁路发展的时代印记
平绥铁路始建于1905年,它由著名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倡导、设计、筹资修建,是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。这条铁路的建成,不仅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。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,1915年修到丰镇,1921年5月10日京绥铁路通车,白塔火车站投入使用。这座火车站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,也承载了无数人的出行记忆。2023年,白塔火车站旧址对外开放。
依托火车站旧址,2025年8月24日,以“白塔记忆传薪火·百年京绥映巨变”为主题的京绥铁路文化园正式开园。文化园内保留了白塔火车站的原貌,同时通过图片、实物、多媒体等形式,展示了京绥铁路的建设历程、发展变迁以及对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。这里成为了呼和浩特市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的新地标,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,感受铁路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呼和浩特在激活文物资源禀赋、践行文化惠民行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,在文物保护与利用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。例如,部分文物遗址的保护资金不足,专业人才短缺,文旅融合深度不够等。
未来,呼和浩特应进一步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,拓宽资金筹集渠道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物保护与利用。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,培养一批既懂文物保护又懂旅游开发的复合型人才。深化文旅融合,挖掘文物遗址的文化内涵,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,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。同时,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,共同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,推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呼和浩特的文物资源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利用,文化惠民行动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,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将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。